6月17日,2025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宁波站暨浙江省专利转化运用助力民营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现场推进活动举行。
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供给而持续打造的一项重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活动。活动充分的发挥知识产权领域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基层、深入一线,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的活动首站落地宁波,主题为“加速专利转化运用,助力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作为民营经济大市,宁波现有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38.7万家,占全市经营主体总数的96.7%。“对于非公有制企业来说,专利等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他们参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优势所在。如何从企业需求端精准发力,加快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使其产生效益、推动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说。
而专利池作为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在强链增效工作中发挥出及其重要的作用。据悉,专利池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专利权人通过协议委托其中一方或者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对持有的某一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联合运营,开展交叉许可、一站式许可等业务和相关服务的专利运用模式。它可以有明显效果地整合专利资源,降低专利许可交易和技术推广成本,促进技术交叉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自今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专利池建设运行工作指引》以来,宁波聚焦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有关科研院所、链主企业和专业运营机构联合布局,重点打造海洋重防腐涂料、生命健康活性成分和制剂、生物基材料、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5个重点产业专利池。
其中,重防腐涂料专利池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汇集产业链上中下游7家单位181件专利,采用“链主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组合策略,构建涵盖上游原材料、中游涂料产品、下游应用等全产业链专利保护网络,有效突破制约海洋防护材料领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瓶颈,破解我国高端重防腐涂料长期依赖国外品牌的产业困局。目前相关专利技术已在海港码头、跨海桥梁、远洋邮轮、海上风电钢管桩、深海采油平台、潜航装备等领域大范围的应用,近三年总产值达36.44亿元。
生物基材料专利池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糖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东江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131件核心专利共同组成,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专利布局-市场拓展”模式,突破高效脱水催化剂、溶剂助催化、绿色提纯工艺等120余项关键技术。率先建成全球首条千吨级5-羟甲基糠醛(HMF)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线,相关产业化产品获欧盟REACH认证,市场占有率占比70%,拟建产能12000吨/年,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目前相关专利技术已大范围的应用于生物基材料、可降解材料、新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未来将拓展至功能饮料、阻燃剂、医药中间体等新兴场景。
当天活动中,上述5个专利池分别与5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签署运营管理协议,以期通过专业化集中管理,逐步提升专利池运营成效,加快专利转化运用,为重点产业高水平发展赋能增效。
强化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的举措不止于此。活动现场,20家高校院所与非公有制企业代表签订专利产业化合作协议,累计转化金额2305万元。其中,刚刚获得第25届中国专利金奖的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将获奖专利以200万元的价格许可给宁波亦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入产业化,预计带动4500万元的产品销售额,彰显高价值专利的产业前景和市场价值。
同时,2家保险机构分别与7家企业(园区)代表现场签订专利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和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累计保障额度超2300万元,为相关企业出海提供“维权+服务”双重保障,助力更多专利成果跨出实验室、迈向大市场。
此外,当天还举行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接、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经纪人沙龙、知识产权金融工具推介等专场交流活动,精准匹配知识产权资源,为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搭建桥梁。(魏雅绮)
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为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供给而持续打造的一项重要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