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意味着大雪节气时,气温明显下降,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气候更冷,降水量增多。
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个时节,气候酷寒,寒号鸟也不再鸣叫;此刻是阴气最盛的时分,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发,山君开端有求偶行为;“荔挺”是兰草的一种,傲寒萌发并发芽。
华东师范大学风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以为,古人对“大雪三候”的描写,记录了气候改变,反映了对自然现象的详尽调查和了解,也预示着自然界生命力的蓄势待发、春天的接近。
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大雪时节,有丰厚的风俗活动。田兆元介绍,这时分人们会腌制腊肉,民间有俗话“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如腊肉、腊肠等,以备冬季食用;大雪仍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此外,还有吃红薯粥、制造冰雕和雪雕、赏梅、赏封河、吃饴糖等风俗。
六合染雪色,冷冬万物藏。大雪至,我国除部分南边地区外,多地都已冰天雪地。看窗外,江寒水凝,鱼嚼梅影,无论是踏雪寻梅、煮雪烹茶,仍是围炉夜话、喁喁私语,总能让人心绪飞扬。这些情愫被文人墨客赋予无尽的诗意,留下很多唯美隽永的诗句,冷艳了韶光。
在此刻节,看一朵朵美丽的雪花,以皎白剔透、六角晶亮之姿,曼妙而舞、轻盈而落,给大地披上一身洁净素雅的衣裳,给人至纯至净之感。唐代诗人高骈曾作《对雪》,较为有名。诗曰:“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现在好上楼房望,盖尽人世恶路岐。”
古代文人喜爱雪,但有时分心中的诗意落诸笔端,却是“句句不烘托雪,句句大雪纷飞”,颇有兴趣。比方,宋代杨万里曾作诗曰:“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傍晚发寒光。半空舞倦竟然嬾,一点风来特别忙。落尽琼花天不吝,封它梅蕊玉无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世烟火肠。”
粗心是:坐看落雪,其深已一尺有余,更是在这黄昏时分散发着缕缕寒光。雪花在半空中舞到疲倦,显得轻柔无力,但是少许和风吹过,又翩然起舞。上天浑然不怜惜,让琼花似的雪落尽,将梅蕊、海棠封存在冰雪之下,花香杳无。有谁能将这高尚的雪做成汤和饼,来扫荡人们满是人世烟火的肠胃。
晓窗惊见雪成堆,预卜丰收遍九垓。大雪时节,若有皑皑白雪掩盖郊野,为冬作物构筑越冬的庇护所,则征兆着熟年降临。愿君添衣保暖,眼中藏着光辉,立于风雪仍然坦荡,心胸暖阳不惧酷寒。